自今年4月下旬,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一架之后,中国歼-10C一战成名,随之而来的,就是外界对于PL-15的密切关注。当时曾经有印度媒体爆料,截获了一枚PL-15导弹的残骸,很可能会和美国分享。而如今,美国人拿着相关资料琢磨了1个多月,声称找到了PL-15的致命漏洞。不过,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。 这事儿的源头,是《亚洲时报》在前几天刊登了一篇来自于前五角大楼副部长斯蒂芬·布莱恩的文章。该文章中就提到,根据印度获得的PL-15残骸,美国已掌握了它的“致命漏洞”。
不过,更具体的细节,文章中没有表述,但是按照布莱恩的说法,中国可能是出于对数据链引导瞄准的信心,以及导弹双向数据链的设计,PL-15本身的制导雷达并不是很强。这就意味着该导弹的制导系统存在被电磁干扰的环节。也就是说,尽管PL-15使用的双脉冲发动机,可以在末段进行重新加速,具备很强的末端机动性,让很多飞机根本无法躲避,但是如果使用电磁干扰,那么躲过追踪的难度将大幅下降。此外,布莱恩还断言,这个情况,或许不单纯出现在PL-15上,可能中国其他的装有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导弹,也是这个情况。 因此,这位前五角大楼的高官就认为,美国完全可以针对这一弱点,打造更致命的电子战装备,抹平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的优势。
有一说一,单从理论上来说,布莱恩的说法其实没什么大问题。毕竟现代战争中,电子战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你用电子战来抹平这些优劣势,不算什么错。然而,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有点,那就是现实里的可行性问题。 很明确一点,如果大家经常关注中国官方一些装备介绍或者实战演练,里面就有一个近些年出现非常频繁的词,叫“复杂电磁环境”,这就直接说明,中国其实从早些年开始就一直在琢磨电子战的一系列情况。而中国但凡是高性能导弹的制导模式,都是采用复合制导,拥有极强干扰抗性。而以美国当前的财政、科研效率和制造能力来说,能否追上中国这十几年不断研究的抗干扰技术,恐怕就是一个大问题了。
盛达优配app-配资股公司官网-配资之家-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