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自从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,建立了周朝之后,周朝对天下的统治延续了长达八百年之久。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,周朝的政治体制逐渐趋于完善,社会阶级划分也日渐明确。朝廷形成了一套以分封制为核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。简单来说,天下各地形成了许多诸侯国,这些诸侯如同群星环绕明月一般,环绕并效忠于周天子。天子一旦遭遇危机,诸侯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助其平定乱局。日常之中,各诸侯还必须定期前往镐京,向周天子进行朝拜,充分体现了周天子在诸侯中的绝对权威。
然而,天下大势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西周的后期出现了几位昏庸无道的君王,最终导致了周朝的分裂,西周覆灭。在这其中,大多数人只知道周平王借助诸侯的力量建立了东周,却鲜有人知晓,当时其实还有另一位“周天子”与周平王同时存在,共同争夺天子之位。此人不仅是周朝八百年历史上首位被诸侯弑杀的天子,甚至在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也未被提及,这一事实令人深思。
展开剩余80%《史记》素有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美誉,书中所载历史内容广泛被后世认可,其中流传甚广的“烽火戏诸侯”故事即出自此书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周幽王宠幸一位名叫褒姒的绝世美人,虽貌美倾城,却极少笑容。为了博得爱妃一笑,周幽王多次点燃边境的烽火台,借此引来诸侯王们急忙前来勤王,以逗褒姒开心。结果诸侯们屡次被戏弄,感到愤怒而纷纷离去。最终,当犬戎真正入侵时,烽火点起,却无人响应,西周因此灭亡。
从表面逻辑看,这个故事似乎合情合理,但细细推敲,却发现许多矛盾和不合理之处。首先,秦汉之前的历史资料中并无西周时期修建长城及烽火台的记载,既然未有烽火台,周幽王就不可能点燃它。其次,距离都城镐京最近的诸侯国晋国,路途也有三百多公里,最快也需一周时间赶到,周幽王和褒姒怎可能耐心等待那么久?第三,据史料显示,西周对犬戎的战争是周幽王主动发起的,怎么可能等到犬戎围攻都城时才点烽火台求援?现代史学研究也证实,“烽火戏诸侯”实为司马迁杜撰的虚假故事,绝非西周灭亡的真实原因。
实际上,周幽王确实宠爱褒姒,且废除了原申后所生的太子,立褒姒的儿子为继承人,申后之子姬宜臼则逃往申国。为了防止姬宜臼与褒姒之子争夺王位,周幽王对申国发兵,却不料申国联合曾国与西戎共击周军,最终击败了周幽王。由此,西周覆灭,天下震动,各诸侯间也掀起无尽的权力争斗,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由此诞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周平王的王位实际上是申侯联合犬戎灭掉周幽王后所得,而太子早已被废,周朝礼乐虽尚未完全崩坏,但名不正言不顺。此时诸侯趁机扩大势力,因为他们还未有统一天下的野心,只想扩张领地、攫取利益。为稳固王位,周平王给予秦国、晋国和郑国等强大诸侯丰厚的利益,才促成了迁都洛阳的决策。然而,那些未获利的诸侯也不甘落后,另立了一位更为稳妥的君主,为家族谋取保障。
北虢公姬翰率领十余家诸侯,共同拥立周宣王弟弟姬余臣为新的周天子,定都于惠邑。由此,周朝陷入两个君主并存的复杂局面。清华简中的《系年》记载道:“周亡王九年,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”,意指周幽王亡国后,诸侯开始不再朝拜周天子。原因正是因为天下出现两个周天子,诸侯们无法抉择朝贡对象,干脆停止了朝贡活动。这一现象恰恰说明当时周王室的权威已大不如前。
周携王获得虢公翰及其他诸侯支持,维持与友邦和睦关系。在二王并立初期,晋国选择保持中立,并未表态支持谁。周携王在自己领地内治理得法,且未发动过战争,保持了各国间的和平发展态势。周携王治国期间,政治较为开明。随着周携王国力逐渐强盛,正欲向东北扩展疆土的晋文侯感受到威胁。相比之下,年幼的周平王不仅缺乏实权,还为保住王位,不断向晋国让利,晋国无需担心他会构成威胁。
周携王年富力强,治国有方,从任何角度看,他都是晋国强盛道路上的绊脚石。于是,晋国趁周携王巡视北方之际,以其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为由,发兵攻打其领地。周携王的都城最终在战火中被毁,周携王本人也被晋文侯所杀,至此,周携王政权彻底覆灭于历史长河中。
周携王被杀后,周平王才被正式确立为天下共主,并且还撰写《文侯之命》以表彰晋文侯的功绩。然而,司马迁在编纂《史记》时,却对周携王的事迹避而不谈,反而用虚构的“烽火戏诸侯”故事来掩盖这段历史。对此,不能完全责怪司马迁,因为周携王被灭国后,周平王理所当然获得了继承权。对于那些不利于其继位的真相,周平王势必不愿让外界知晓,故意抹杀了相关史料。
况且,司马迁距离那段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之久,许多事情难以辨明真伪,只能依赖流传较广的故事进行记述。周携王虽治国有方,结交友好邻邦,但在那个“合久必分,分久未合”的动荡时代,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在乱世中立足。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,周携王作为第一位被诸侯所杀的周朝天子,他的悲剧命运被湮没,许多事迹也因此未能流传于后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app-配资股公司官网-配资之家-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